人类最早获得的染色原料来自于大自然,主要包括矿物染料、动物染料和植物染料三类。我国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利用赤铁矿粉来染红色了,但在后期的不断探索中,他们发现植物染色的着色效果和牢固度更佳,具有明显优势。经过反复实践,他们练就了一套使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技艺,于是植物染料逐步取代了矿物和动物染料,为人们所广泛使用。
人们从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、皮等部位中提取天然色素做成染液,根据自身需要,染成相应的图案和颜色。植物染色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,古人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,正色指红、黄、蓝三原色和黑、白两极色,其余颜色均为间色。除白色外,其它颜色主要靠植物染料来获取。单独染出各种间色的植物不多,通常情况下多用三原色复染所得。比如那条令人魂牵梦萦的绿罗裙,就是用黄色和蓝色染制而成。
自古以来,我国色彩文化博大精深。在古代,服饰颜色搭配有严苛的要求,不仅承载着先祖们的精神信仰,而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在朝代的更迭过程中,不同的颜色在不同时期所处地位不一。作为两级色之一的黑色,在古代拥有“玄、缁、乌、皂、墨、黔、黎”等多种称呼,曾一度受到高度重视,代表尊贵吉祥的高等级地位。“缁衣之宜兮,敝予又改为兮。”是《诗经•郑风》的开篇之作《缁衣》中的诗句,描述了贵族阶层穿黑色朝服的装束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黑色代表“水”。秦始皇认为秦灭周是以水德战胜了火德,故而秦朝崇尚黑色,从衣服到旄旌、节旗等都以黑色为上等。魏晋时期也以黑色为上,当时的都城建康(今江苏南京)贵族阶层以穿黑色著称。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“乌衣巷口夕阳斜”中的乌衣巷就位于秦淮河南岸,因住在此巷中的贵族子弟都喜爱穿乌衣,即黑色丝绸衣服而得名。然而走过高光时刻的黑色,后来大多数时期都是平民百姓的衣色。
大自然中可以用来染黑色的植物繁多。植物染黑大多是因其用于染色的部位中含有单宁,也称为鞣质(是一种具有多元酚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)。鞣质经媒染剂作用,可将汁液制成深浅不一的黑色染液。古代典籍中记载的植物主要有皂斗、五倍子、乌桕等。
《周礼•地官•大司徒之徒》中记载上贡之物说到要因地制宜:“ 一曰山林,其动物,宜毛物,其植物,宜皂物”。汉代郑众注:“皂物,柞栗之属,今世间谓柞实为皂斗。”柞树是壳斗科植物的泛称,其树皮和壳斗都富含鞣质,皂斗指的是壳斗科植物的果实,加入媒染剂绿矾(硫酸亚铁),可染黑色,是我国古代一种很重要的黑色植物染料。正因为皂斗可制成黑色染液染制衣物,故而百姓所穿的衣服也被称为“皂衣”。
用五倍子制作黑色染液由来已久,明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蜀中者为胜,生于肤木叶上,走月结实,无花,其木青黄色,其实青,至熟而黄,九月采子曝乾,染家用之。”不过五倍子不是一种植物,它是漆树科盐肤木属树木的幼枝和叶上形成虫瘿,呈囊状或菱角状,其富含五倍子鞣质、没食子酸,既是古代著名的染黑植物染料,也是如今制作墨水的原料。
采摘成熟的五倍子烘干后,直接捣碎装在棉纱袋中,用温水浸泡,得到的染液呈土黄色,需加入明矾作为媒染剂,发生化学作用后,才能制得较好的染色深度和牢度的黑色染液。
乌桕(Triadica sebifera (Linnaeus) Small)是大戟科乌桕属的高大落叶乔木,原产在我国黄河以南各省份,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。其叶片互生,质地很薄,若纸一般,富含鞣质,也是古时用于染黑色良好原料。除了制作黑色染液外,乌桕叶在金秋时分,呈现黄、橙、红、紫等色相,美轮美奂,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,一直是江南的一道美景。其种子既含油又含脂,白色的蜡质假种皮能榨出固体脂,被称为“皮油”,是制作油漆、蜡烛和肥皂的原料。皮油成分主要是脂,其脂肪酸组成相对集中,可作为生产硬脂酸和油酸的原料,既能作为食用油来食用,又是重要的工业油。
除了制作黑色染液用于染制纺织品的植物外,还有可以制作黑色染液用于浸染食物的植物,如南烛。
南烛(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.)又被称为米饭花、乌饭树,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台湾、华中、华东等地均有分布,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。开花时,白色的筒状花冠,一串串倒挂着,像一个个小灯笼,掩映在绿叶之中,格外清新可人。果实成熟时呈紫黑色,饱含汁液的浆果跟蓝莓差不多大小,酸甜可口。
南烛的树叶含有多种营养和健康功能成分。我国江浙、福建等南方一带长久以来就有在清明节前后,采摘南烛树叶捣碎制成汁液浸泡大米,蒸熟食用的习俗。用南烛叶浸泡过的大米煮出来的米饭为紫黑色,因此也被称为“乌米饭”,故而南烛也俗称“乌饭树”。据科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,乌饭树的树叶能制成黑色染液,是因其含有天然黑色素乌饭树苷。除了作为食用色素外,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乌饭树染液制作天然绿色健康的黑色染发剂。
由于植物染料染制纺织品时,色泽的牢固度和深度相对较差,植物染料渐渐退出了市场舞台。如今随着社会发展,生态、自然、环保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,人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,采取纤维预处理、超声震荡法、非金属媒染法等方法,优化染料提取和染色工艺,天然植物染料再次走入了大众视野,科技让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好。
大自然里种类多样的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天然染料,调制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。人们利用源远流长的草木染将植物汁液染入纺织品,穿戴在身;浸入食品,融化于口;让生活增添了山野之趣、自然之美。如今纯天然植物染料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下,伴着植物的清香、自然的清新,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,让植物与人类相连更紧密。
文章来源: 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,中科院之声